普氏野马

品种别名
  • 【蒙古语】takh(野马)
品种描述
普氏野马(Przewalski's horse)或准噶尔马,是一种稀有且濒危的亚种野生马(普氏野马),原产于中亚草原。曾在野外灭绝(1966年在古蒙最后一次发现野生的普氏野马),普氏野马现栖息于蒙古的胡斯坦奴鲁国家公园、塔肯塔尔自然保护区和可岷塔勒区。普氏野马在分类学中的地位仍在争论中,一些分类学家将普氏野马作为一个物种来对待(学名:Equus przewalskii),普氏野马常用的名称包括野马、亚洲野马以及蒙古野马,该马以俄罗斯地理探险家尼古拉·米哈伊洛维奇·普热瓦利斯基(波兰祖籍)命名。 如今,大多数野生马,如美州野马或澳大利亚野马,都是放归野生马(这些马曾是人类驯养的动物,后来有些逃脱到野外,并适应了野外生活)的后代。相比之下,普氏野马从来没有被驯化过,现在仍是世界上唯一真正意义上的野马。普氏野马是已知马的三个亚种之一,其它两个亚种分别家马(学名:Equus ferus caballus)和已经灭绝的欧洲野马(学名:Equus ferus ferus)。还有许多其他的野生马科动物,包括三种斑马、几种非洲野驴亚种、亚洲野驴(包括蒙古野驴)以及西藏野驴。 同家马相比,普氏野马四肢更短。其标准体高在122~142厘米之间,体长约2.1米,体重约300公斤。体毛为土黄色(有淡圈性状),鬃毛为深褐色(短而直立),侧腹部为浅棕色,腹部和鼻部四中渐变为黄白色。腿部常有深色横纹,这也是普氏野马典型的标记。它的尾巴长约90厘米,与家马相比,普氏野马的尾坞较长尾毛较短。 普氏野马的四蹄后部较长,跖板(脚底)比放归野马厚。这有益于提高马蹄的性能。 普氏野马的马有66条染色体,而其他的马只有64条染色体。
繁育历史
15世纪,蒙古汗的俘虏约翰·斯奇尔特伯格在他的蒙古之行日记中记录了普氏野马,那是欧洲人第一次在蒙古亲眼看到普氏野马。普氏野马以俄国上校尼古拉·普热瓦尔斯基(1839-1888)的名字命名(“Przewalski”是波兰语)。尼古拉·普热瓦尔斯基是一名探险家和博物学家,1881年,他依据普氏野马的传闻进行了一次探险之后首次描述了普氏野马。1900年左右,大部分普氏野马被卡尔·哈根贝克捕获,安置在动物园中。如上所述,大约有12~15匹普氏野马繁育并组成了如今的马群规模。 20世纪,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当地普氏野马的数量逐渐减少,蒙古野马在20世纪60年代逐渐消亡。在1967年时发现了最后一群野马,到1969年只剩最后一匹野马。在此之后,探险队再没有找到过任何野马,该物种在野外灭绝超过30年。 在1945年、1948年、1956年的记录中,导致普氏野马种群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有:同家畜竞争、狩猎、捕捉制作动物标本、军事活动和严冬。到20世纪50年代末,世界上只剩下12匹普氏野马。自1986年以来,中国的研究人员在圈养情况下成功繁育出普氏野马。新繁育出的普氏野马成功繁殖,在2005年时,普氏野马从灭绝物种变为濒危物种。普氏野马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红色名录中,2008年在对普氏野马重新评估后,又将其划分为极度濒危物种,2011年对其评估后,普氏野马从极度濒危物种被划分为濒危物种。
目前主要养殖国家地区
蒙古, 荷兰, 俄罗斯
数据集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