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马

品种别名
  • 【英语】Cadamu(柴达木马)
品种描述
柴达木马主产于青海省柴达木盆地境内,中心产区在青海省柴达木盆地中东部的都兰县、乌兰县、德令哈市和格尔木市的沼泽地区,盆地西部也有少量分布。体格中等,体躯粗壮,四肢稍短,中躯偏长,骨量较好,结构较协调,体质多粗糙、湿润。头短粗、略显小,多直头,少数马呈楔头,盆地东部马较西部马头干燥。眼中等大,耳小翼厚,下颌嚼肌欠发达,颌凹稍小,口吻部小而圆。颈短略薄,多水平颈。头颈、颈肩结合较好,少数马有开肩。鬢甲较低、短而宽,西部马较东部马髻甲略显高长。胸深但胸宽稍差,肋骨开张良好,腹不过大,背腰平直,腰较长,背腰结合尚好。尻宽中等、较短斜,多呈圆尻,尾础较低。四肢关节发育较好,强而有力。管部短粗,骨量较大,东部马比西部马管部略细且稍干燥。系中等长,部分马飞节和系部稍弱。前肢肢势端正,少数马略呈广踏、狭踏、内向、外向,后肢刀状、外弧、外向占有较大比例。蹄中等大、低而圆,蹄质较差,东部马多有裂蹄。鬃、鬣、尾毛长且浓密,全身被毛粗长。毛色较杂,以骝毛为主,栗毛、青毛和黑毛次之,其他毛色较少。体重346~373千克,体高1.31~1.45米,体长1.37~1.54米,胸围1.50~1.74米,管围16.76~19.35厘米。
繁育历史
280年鲜卑人吐谷浑部自辽东迁人并定居青海,带入蒙古马。310年吐谷浑人游牧在白兰(今柴达木盆地境内), 与氐人、羌人杂居。452年吐谷浑人以伏罗川(今都兰巴隆附近)为中心,休养生息,各部落的牛、马日多。460 年北魏由吐谷浑游牧地区掳去大批驼、马。可见在此期间,柴达木盆地是吐谷浑人的重要居地,养马已达到一定规模。公元4世纪末,河西走廊群雄割据、战祸频繁,来往于东西方的僧侣、商人多改道青海,经由盆地西进,促进了当地养马业的发展。1227年后,有游牧习俗的蒙古族迁人并长期居住于柴达木盆地,蒙古马对当地草原马产生了影响。历史上,新疆马种曾陆续进人柴达木盆地,对盆地西部柴达木马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柴达木马起源于古代时当地的原始草原马,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受蒙古马影响极大,近代部分地区有新疆马血液渗人,在柴达木盆地及沼泽草场的气候和环境影响下,经过长期自然和人工选择,形成具有特点的柴达木马。1958年以后,该地区曾引进阿尔登马、顿河马、卡巴金马、奥尔洛夫马等国外种公马,较广泛地与当地马杂交, 影响较深;还曾少量引进过伊犁马、大通马、河曲马。杂交工作至20世纪70年代停止,也再未进行选育。如今,在农业发达地区和交通沿线马匹多已混杂。
目前主要养殖国家地区
中国
数据集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