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州马
品种描述
金州马(Jinzhou)是在辽宁省南部农区培育的乘挽兼用型马种。体重500千克,体高1.41~1.56米,体长1.45~1.57米,胸围1.82~1.95米,管围19~21厘米。金州马中心产区为辽宁省辽东半岛南端的大连市金州区,分布于大连市所属各区县,辽宁省的其他市、县也曾有少量分布。金州马体质干燥结实,性情温驯,结构匀称,体形优美。头中等大、清秀,多直头,少数呈半兔头。额较宽,耳立,眼大明亮。颈长短适中,多呈斜颈,部分个体呈鹤颈,颈肩结合良好。髻甲较长而高。胸宽而深,肋拱圆,背腰平直,正尻为多、肌肉丰满。四肢干燥,关节明显,管部较长,肌腱分明、富有弹性,球节大而结实,肢势端正,步样伸畅而灵活。蹄大小适中,蹄质坚韧,距毛少。毛色以骝毛最多,栗毛和黑毛较少。2006年末中心产区大连市金州区共有马93匹,其中符合金州马特征的马匹仅剩27匹,均为母马,无公马。金州马已濒临灭绝。
繁育历史
当地马种原是蒙古马,均购自吉林省长春市范家屯地区。日本于1926年在金州建立了“关东种马所”。1926~1941 年曾引人哈克尼马、盎格鲁诺尔曼马和奥尔洛夫快步马等品种改良当地蒙古马,这些品种大部分是从日本和朝鲜引人。日本人把轻型马改为挽型马,致使改良方向又向挽用型发展,1942 年产区又引进贝尔修伦马等重型挽马,进行杂交改良,并淘汰了全部含有轻型马血液的种公马。这是金州马形成过程中的重要转折。1945年8月收复金州后,伪满洲国时期遗留的种马被苏军接收,直至1948年金州马仅限于本地区进行无序横交。1948 年为了选育适合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力速兼备的新品种,从民间选购优良杂种公马27匹,分别饲养于金州区的三个种畜场。1952 年开始探索马人工授精技术。在开展改良本地马的同时,也与杂种马横交,加强了金州马的培育工作。到1956年全区共有各种类型杂种马和横交马2 346匹,占全区马数的85.4%。为了进一步提高这些马的体尺、役用性能和统一体型,1956年曾引进卡巴金马进行杂交,由于改良效果不够理想,1964 年即停止使用。又重新从民间选购杂种公马24匹,再次开始横交,并产生大批横交后代。在用优良种公马与本地马横交的同时,于1963年建立金州种马场,从民间选购优良的横交母马19匹,组成育种群,有计划地繁育优良种马,供应农村社队,并以育种场为核心,指导和带动群众性的选育工作。在自群繁育中,坚持乘挽兼用方向,重视种公马的选择,规定种公马体高必须在154cm以上,要求体型轻重适中、体质干燥结实、结构良好、毛色为骝毛,而且注意后裔鉴定。在选配上,以同质选配为主,同时实行异质矫正选配。由于采取了以上措施,取得了良好的选育效果。随后,建立了金农、金生和金师三个品系。经过20年左右的多品种杂交和30多年的自群繁育,形成和巩固了金州马匀称体形、轻快步伐和结实体质等特点,并具有以玉米秸为饲料的耐粗饲特性,遗传性能比较稳定。1982 年经辽宁省鉴定,确定金州马为乘挽兼用型新品种。
目前主要养殖国家地区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