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马
品种别名
- 【中文】Hailar(海拉尔马)
品种描述
三河马(Sanhe)因原产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的三河(根河、得尔布尔河、哈乌尔河)而得名,是中国历经百余年培育的乘挽兼用型品种。体重412~436千克,体高1.43~1.51米,体长1.45~1.54米,胸围1.66~1.77米,管围18~21厘米。三河马主产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大兴安岭西麓的额尔古纳市地区和哈尔滨至满州里洲铁路沿线一带,中心产区在额尔古纳市的海拉尔农牧场管理局所属的农牧场,原核心场以三河马场、大雁马场为主,陈巴尔虎旗有少量分布。三河 马体质结实干燥,结构匀称,外貌俊美,肌肉结实丰满,气质属平衡稳定型,富有悍威,性情温驯。头干燥、大小适中,多为直头,部分呈微半兔头。眼大有神,耳长而灵活,鼻孔开张,颌凹宽。颈略长,直颈。警甲明显。胸宽而深,肋拱腹圆,背腰平直、宽广,尻较宽、略斜。肩长短适中,倾斜适度。四肢干燥、结实有力,骨量充实,肢势端正,部分马匹后肢呈外向,关节明显,肌腱、韧带发达,飞节发育良好,管骨较长,系长中等。蹄大小适中,蹄质坚实。毛色整齐一致,主要为骝毛、栗毛两色,杂色毛极少。头和四肢多有白章。2005年末三河马总存栏数720匹,其中基础母马数259匹、种用公马17匹。三河马已处于濒危维持状态。
繁育历史
呼伦贝尔市早在千余年以前即为良马产区,自古就有游牧民族在此养马。三河马的形成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早在1904~1905年,已有俄罗斯人携带后贝加尔马渡过额尔古纳河放牧、打草,移民三河地区。随着修建中东铁路,又有大批俄国侨民和铁路员工带马匹人境。此时两国边民以马匹作为交通工具和商品,交往频繁。当地蒙古马和后贝加尔马混牧现象常见,互相影响时常发生。1917~1918年俄罗斯人又带人后贝加尔马以及含有奥尔洛夫马和比丘克马血液的改良马,到三河地区定居。1934~1945 年曾在海拉尔设种马场,有公马150匹,其品种有盎格鲁诺尔曼马、盎格鲁阿拉伯马、阿拉伯马、奇特兰马、英纯血马、美国快步马等,在呼伦贝尔市境内设站与当地马杂交,仅分布在额尔古纳市的种公马就有50多匹。这些品种对三河马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20 世纪40年代以前,三河马曾以“海拉尔马”名扬上海、香港等地。1955年农业部组织了调查队,对三河马进行全面调查,发现三河马存在轻、中、重三种体型,各型特征明显,确定三河马是我国的个优良品种,并提出本品种选育的育种方针。1955年后进行了有计划的选育,改善饲养管理,加强育种措施,使其数量和质量均有很大的提高,并在产区内形成了以三河马场和大雁马场为核心的国营三河马育种基地。1955~1986 年三河马公马平均体高增长10cm,母马体高增长6cm。三河马原有的轻、中、重三种体型已基本统一为兼用型。 1986 年经农业部验收合格,宣布新品种育成。之后,随着机械化的发展,社会需求的转变,所有制变化,三河马纯繁场转产、核心群解体,种马全部散落流失。
目前主要养殖国家地区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