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马
品种别名
- 【中文】Dian(滇马)
- 【中文】Yuedanju(越賧驹)
品种描述
大理马( Dali)也称滇马,古称越赕驹,原属云南马的一个类群,属驮乘兼用型地方品种。大理马主产于云南省西部横断山系东缘地区,中心产区为大理白族自治州的鹤庆县、剑川县、大理市,大理州境内的洱源、宾川、漾濞、巍山、云龙等市县山区也有分布。2008年末大理白族自治州存栏大理马共约1.58万匹,其中种用公马1100匹、基础母马5800匹。大理马处于维持状态。大理马体格较小,结构紧凑,清秀俊美,行动灵敏,性情温驯。体质类型在坝区多为细致型,山区、半山区多为干燥型。直头,额宽中等,耳薄、短而立,眼稍小而有神。颈多为水平颈、颈长中等、稍薄,头颈及颈肩背结合良好。髻甲低、稍窄、长短适中。胸窄而深,背短而平直,背腰结合良好,腹部大小适中。尻短、稍斜。四肢结实,肢势端正,肌腱发育良好,系部短而立。蹄中等大,蹄质坚实。尾长至飞节以下,尾础中等高。毛色以骝毛、栗毛为主,青毛、黑毛次之,其他毛色少见。对366匹马统计,骝毛225匹,占61.48%;栗毛64匹;占17.49%;青毛50匹,占13.66%;黑毛27匹,占7.38%。
繁育历史
在云南省剑川等地发现有100万年前野马牙齿化石及距今1万年前的驯养马种化石,说明滇西北一带早有野生马种存在,并曾驯化饲养。这些人类史前马的发现,说明大理马受到野生祖先的影响。2008年在云南剑川县海门口史前遗址发掘出3000多年前马的牙齿,说明早在商代晚期,大理地区的劳动人民已开始养马。大理历史悠久,历来是滇西的商品集散地,又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位于茶马古道的中心,自古以来都是滇西的交通枢纽及经济、商业、文化中心,处于中国与中南半岛及印度的交通十字路口。大理畜牧业颇为发达,盛产马匹。东汉时期,西部边地用兵较多,故苑马养殖向西北及西南方扩展。汉代云南西北一带已设马场,自汉代起巴蜀商贾已在边区交易马匹。唐代南诏国和宋代大理国时期,大理马不仅远销到缅甸、波斯等古国,还远销到中原地区。即便是大理国与赵宋王朝关系紧张时期,亦不拒宋使人境购马。唐宋以来,马市盛行,设茶马司以茶盐易马,商业活动和马政有组织的经营在一定程度 上对大理马的形成产生了影响。大理马是在特定的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和传统文化条件下,为满足当地群众驮载货物、骑乘代步需要,经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选育形成的小型山地驮乘兼用型地方马种。1946年原嵩明军马场在鹤庆县设马匹配种站,曾引人蒙古马改良本地大理马。1954年原丽江军马场在鹤庆、剑川两县设立3个人工授精改良点,为适应当时国防建设与农业生产的需要,先后引进阿拉伯马、卡巴金马、伊犁马、蒙古马、河曲马、小型阿尔登马等品种公马与本地大理马杂交改良。至2008年改良地区的杂交改良马已达80%以上,大理马受外来品种影响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