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马

品种别名
  • 【中文】Sandan(山丹马)
品种分型
  • 【英语】Draft Type(驮挽型)
  • 【英语】Saddle Type(驮乘型)
品种描述
山丹马(Shandan)为原兰州军区军马场(现名甘肃中牧山丹马场)培育的军马品种。体重355~427千克,体高1.32~1.50米,体长1.37~1.54米,胸围1.61~1.79米,管围16~21厘米。1984年通过品种鉴定委员会审定,鉴定为“适合我国军需民用的一个军马新品种”,1985 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经农牧渔业部将其正式命名为“山丹马”。属乘挽驮兼用型培育品种,分为驮挽和驮乘两个类型。山丹马的中心产区在甘肃省张掖市中牧山丹马场,集中分布于周边农牧区,全国其他省、市、自治区(除台湾省外)也有零星分布。20世纪80年代以前主要输送到部队及地方农牧区,此后部队用马减少,转向牧区、山区农村及旅游娱乐景点和生物制品基地。山丹马体质干燥, 公马粗糙结实型占50%,母马粗糙结实型占36.6%,体格中等大,躯干粗壮,体形方正,结构匀称,气质灵敏,性格温驯。头型较轻为直头,额宽,眼中等大,耳小、两耳相距较宽,鼻孔大。颈长中等、较倾斜,颈础不高,颈肩结合较好。髻甲明显。胸宽深,肋拱圆,腹部充实,背腰平直,腰较短,尻较宽、稍斜。肩稍长而斜,四肢干燥,中等长,肢势端正,后肢轻度外向,关节强大,肌腱明显。蹄大小适中,蹄质坚实。毛色以骝毛为主,其次为黑毛和栗毛,少数马头部和四肢下部有白章。2006年末中心产区甘肃中牧山丹马场共存栏山丹马3026匹,其中配种公马18匹、基础母马1100匹。山丹马已处于维持状态,数量呈大幅度下降趋势,保种工作全靠企业投资补贴,勉强进行。
繁育历史
山丹马场草原(旧日称大马营草滩)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产马区之一。公元前121年西汉骠骑将军霍去病,出陇西,击匈奴,至焉支山下,大马营草滩始为汉朝官牧地。此后历代都在此地养马。明朝的甘肃苑马寺,即在祁连山北龍草原上设立马场。1934 年以其故址设立山丹军牧场,场内原有的马匹都属祁连山区草原的地方马种,养马8000余匹,平均体高在130 cm以上。这些马曾导入伊犁马、岔口驿马、大通马、河曲马的血液,但体型仍达不到要求。1939、1945年, 山丹军牧场从新疆伊犁引进种公、母马200多匹,参与杂交改良场内原有马种。1947年引入摩尔根马公马1匹对本场母马加以改良,因为时间短暂,效果不显著。1953年开始,采用人工授精方式,引人顿河马公马进行杂交,一、二、三代杂种马适应性下降尤为显著。1961年10月成立山丹马育种委员会。从1963年起,用本地优秀种公马回交一代杂种母马,或用一代杂种优秀公马配本地母马,后代能符合军需民用的要求。从1972年开始对已达到育种目标的一部分优秀杂种马采用非亲缘同质选配法进行横交。1980年开始品系繁育,通过选种选配,建立核心群,进一步巩固和提高马匹质量,稳定其遗传性能,解决回交、横交阶段遗留的尻、腰及后肢发育不足等问题。1984年7月经鉴定验收,确定为适合我国军需民用的、以驮为主的军马新品种,并定名为“山丹马”。1985年荣 获全军科技成果一等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986年对优秀的“00”号山丹公马进行冻精制作,1996年用保存10年之久的“00”号公马冻精进行人工授精配种,获得成功,为山丹马保种做出了贡献。1997 年开始,为适应运动用马市场的需求,应用阿拉伯马冻精对部分山丹马进行杂交。2002 年又引进阿拉伯马、顿河马、纯血马三个品种公马,并制定《山丹马杂交改良育种方案》,采取本交和人工授精相结合的方式,对部分山丹马进行杂交,使马匹的质量有了一定程度提高。
目前主要养殖国家地区
中国
数据集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