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曲马
品种别名
- 【中文】Nanfan(南番马)
品种分型
- 【英语】Qioake Type(乔科型)
- 【英语】Suokezang Type(索克藏型)
- 【英语】Kesheng Type(柯生型)
品种描述
河曲马(Hequ)旧称南番马(Nanfan),1954年由原西北军政委员会畜牧部正式定名,属于挽乘兼用型品种。体重375~398千克,体高1.33~1.50米,体长1.50~1.51米,胸围1.73~1.78米,管围20~21厘米。河曲马原产于甘肃、四川、青海三省交界处的黄河第一弯曲部,中心产区为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阿坝县和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甘肃的夏河、碌曲,四川的红原、松潘、壤塘,青海的久治、泽库、同仁、同德等县均有分布。河曲马体质结实干燥或显粗糙,体型匀称,结构良好。公马有悍威,母马性温驯。头较大,多直头及轻微的兔头或半兔头,耳长而尖,眼中等大,鼻孔大,颌凹较宽。颈长中等,多斜颈,肌肉发育不够充分,颈肩结合较好。肩稍立,警甲高长中等。胸廓宽深,背腰平直,少数马略长。腹形正常,有部分垂腹,尻宽、略斜。肢长中等,关节、肌腱和韧带发育良好。前肢肢势正常或稍外向,部分后肢略显刀状或外向。系中等长,有弹力而软,卧系少见。蹄大、较平,蹄质略欠坚实,有裂蹄。毛色以黑毛、骝毛、青毛为主,栗毛次之,其他毛色较少,部分马头和四肢下部有白章。2005年末甘肃、四川、青海三省共有河曲马约13.0万匹,其中种用公马1.0万匹、基础母马4.9万匹。甘肃省共有5.0万匹,其中基础母马1.6万四;四川省共有5.5万匹,其中基础母马2.5万匹:青海省共有2.5万匹。河曲马无濒危危险,但数量和质量呈现逐年下降趋势。
繁育历史
产区养马历史悠久。公元1世纪时,党项族, 居住在青海的东南部、甘肃南部以及四川西北部的广大地区,他们以畜牧为主,饲养有牛、马和羊。远在北魏时期,以游牧生活的吐谷浑部落带来了北方的草原马。隋唐时代对这一地带的马称“吐蕃马”。唐朝及以前从西域和西南亚引人以及接纳进贡的良马,如波斯马、大宛马、乌孙马等, 主要养于陇右一带牧监。安史之乱之后,吐蕃等部族曾多次进陷该地,马匹被劫流人河曲马产区。到了元代,蒙古族随大军南下大量进入产区,又带进了蒙古马,这对河曲马的形成影响很大。元代以后,再无外来马进入,自群繁殖。河曲马中心产区均属纯牧区,居民以藏族为主,还有蒙古族、回族、汉族等,多放牧马、牛、羊。当地交通运输曾主要靠骑、驮和马车,牧民换取钱物也全靠出售马匹、羊毛和牦牛毛毡等。产区各族人民在生产和生活上都离不开马,这成为河曲马形成的主要社会经济因素。当地有每年举行赛马大会的习惯,牧民养马、调教参赛,促进了河曲马性能的提高。河曲马由于长期生活在高寒、湿润、雨量充沛、地势开阔、牧草丰茂的环境中,加之当地各族人民对马匹十分需要,一贯重视选择培育 和精心管理,从而形成了适应性强、体格较大的品种。
目前主要养殖国家地区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