瘘疮


名称:瘘疮

别名:瘘管、瘘管疮

简介:瘘疮又称瘘管或瘘管疮,包括窦道和瘘,习惯上统称为瘘,是狭窄不易愈合的病理性管道。临床上以鬐甲瘘、精索瘘和齿槽瘘为多见。

辩证要点


根据病因和主证进行辨证。凡深部创伤或脓肿破溃后,由于其内部长期存在着障碍创伤愈合的因素,特别是在全身营养不良和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常易导致其患。此外,腺体器官或管腔器官损伤也可形成本病。

证见从管口不断排出脓汁或脓性分泌物,管口下方皮肤由于长期受污物侵蚀而发炎、被毛脱落。髻甲瘘的瘘口呈火山口状,管内不断流出黄白色脓汁,探诊时可见几个创囊,内有大量脓汁贮留,病畜运动时脓汁排出量增多。精索瘘的管口经常被黏稠的脓住分泌物或暗褐色的脓痂所覆盖。管口狭小,向内凹陷,呈漏斗状。管壁光滑、呈灰白色,有1个或数个腔洞,蓄积坏死组织和脓汁。齿槽瘘多发生在马的下颌第3、4臼齿部,常有内外两个瘘口。内口开口于齿根部,外口开口于下颌骨边缘的皮肤上,瘘口小、瘘道深,从中不断流出少量稀薄恶臭污秽不洁或混有草渣的脓住分泌物。

治疗方案


以外治法为主,配合内治法调理上

1.外治

局部扩疮,切开瘘管,并清除管壁、脓汁、腐肉异物,然后清洗、撒布药物。如果遇有难以切开的部位,可用腐蚀药做成药捻插入管道腐蚀。在管的下端做一切口,以便排脓和冲洗,侍腐脱脓尽、新肉显出时,敷以生肌收口的方药。

(1)清洗方:防风50g、荆芥50g、薄荷50g、花椒50g、葱须1把、艾叶50g,煎汤去渣,温洗患部。

(2)生肌散:煅石膏50g、轻粉50g、赤石脂50g、黄丹10g、龙骨15g、血竭15g、乳香15g、冰片15g,共为极细末,过120目筛,密闭遮光保存备用。以消毒药液清洗患部后取适量生肌散撒布于患处,每日1次,连续使用至疮愈。

(3)脱腐生肌散:枯矾15g、冰片15g、章丹15g、煅石膏15g、雄黄15g、朱砂9g、陈石灰30g,共为极细末,过120目筛,密闭遮光保存备用。以消毒药液清洗息部后取适量生肌散撒布于患处,每日1次,连续使用至疮愈。

(4)苦参100g、干姜100g,用微火炒成炭,共为极细末,过120目筛,密闭遮光保存备用;以消毒药液清洗患部后取适量生肌散撒布于患处,每日1次,连续使用至疮愈。

(5)紫皮大蒜适量,剥皮之后捣烂,包在纱布内挤汁,过滤,取蒜汁10ml,加鱼肝油90ml,混合均匀,加数滴奴夫卡因制成油乳剂,装暗色瓶备用。用时以纱布条浸乳剂填入创道,一般1~3次即愈

(6)明雄黄120g、枯矾60g、碘仿20g,共为极细末,过120目筛,密闭遮光保存备用。以消毒药液清洗患部后取适量生肌散撒布于患处,每日1次,连续使用至疮愈。

(7)三仙丹:水银30g、白矾60g、火硝90g,混合置铁器内,上面用大碗盖住,盐泥封口,先以文火烧炼40min,再用武火烧20min,冷却后轻轻揭开,用刀片刮取碗上面的黄色粉末,装入小瓶中备用(三仙升丹)。取铁器内的药渣,于玻璃研钵内研细,装入另一小瓶内备用(三仙降丹)。先用生理盐水将患部脓汁及坏死组织洗净,撒三仙降丹,隔日改用三仙升丹,一般1~2次即愈。

(8)大黄油膏:大黄、白蔹、丹参、乳香、没药各50g,赤芍、姜黄、当归各25g,川芎、红花、丹皮、黄檗各12,5g,蓖麻油1000ml,冰片5g。先将蓖麻油倒入铝锅中,再加入白蔹、丹参、赤芍、黄檗、姜黄、当归、川芎、红花、丹皮,慢火加热至沸,维持吣,用纱布趁热过滤,滤液中加入大黄末和炒后研为极细粉末的乳香、没药,待凉到60C左右时再加入冰片,搅拌均匀。清除瘘内坏死组织后,用纱布条蘸油膏送入瘘管,纱布条的另一端露出瘘口约3cm,以后每两天换药1次。

(9)雄黄、巴豆、食用碱面按1:5:5比例混合,置瓷砖药膏板上,用铁锤捣成泥膏状。依瘘管口的大小,搓成条状填进瘘管中,直至填满为止。遇到复杂分叉瘘管时,可将药膏加冷开水调成稀糊状灌入痿管中。用药后不久,瘘管口处与健康组织之间即有明显的分界线,渐渐自行分离,此时用镊子取出坏死组织,可见鲜红的肉芽组织。若肉芽组织色泽暗淡,再以药膏填塞1次,直至肉芽呈鲜红色为止,以碘仿硼砂条引流,隔日换1次,

2.内治

对于气虚不能胜毒、腐肉不脱、新肉不生者,可结合内服黄芪散:黄芪80g、当归40g、乳香20g、没药20g、酒知母40g、酒黄檗40g,白芷30g、连翘40g、桔梗20g、金银花30g、荆芥50g、防风30g、陈皮25g、甘草15g,共为细末,开水冲调入黄酒120ml、鸡蛋清5枚为引,候温一次灌服。每日1剂,连服3~5剂。

预防方案


数据集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