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淋巴管炎


名称:流行性淋巴管炎

别名:假性皮疽、假鼻疽

简介:流行性淋巴管炎又称假性皮疽或假鼻疽,是马属动物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是皮下淋巴管及其邻近淋巴结、皮肤和皮下结缔组织发生化脓性炎症,并形成结节脓肿及溃疡,有时还可感染肺部、见黏膜及眼结膜。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其列为B类动物疫病,我国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辩证要点


1.病原:本病的病原为荚膜组织胞浆菌皮疽变种,对外界因表的抵抗力极强,在土壤中可保持致病性15天之久,在厩舍的灰尘中可存活1个多月,在直射日光下能存活5天。1% 福尔马林液、5%~20% 漂白粉液、5%石炭酸液、3%来苏儿液、O.2%升汞液等,需1~5小时才能将其杀死。

2.诊断要点

(1)流行特点:马量易感染。本病主要呈散发,无明显季节性。病马病灶的排出物是本病的传染源。皮肤外伤与传染源的直接接触是量常见的传播方式。当健康马与病马相互接触时,即可经损伤的皮肤或黏膜而传染;也可通过病灶排出物污染的厩舍、用具、鞍具、垫军、土增及饲养人员的工作服和医疗器槭等间接传染。蚊、蝇、虻等昆虫可机械地传播。种公马包皮和阴囊有病变时,也可经交配传染·,实践证明,粗暴的刷马,笼头、水勒及鞍具不合适,马匹互相踢咬,装蹄不良,马厩潮湿、马匹拥挤及存在有引起体表外伤的隐患等,容易发生外伤而感染本病。
(2)临床症状:潜伏期达数周至数月。主要症状是在皮肤、皮下组织和黏膜上发生结节、溃疡,淋巴管呈索状肿,形成串珠状结节。结节大小不等,初硬固,后化脓、破溃,形成蘑菇状溃疡,这是本病的特征性病变。最常发生于四肢、头、颈部及胸侧等处皮肤,黏膜病变多在鼻腔、口唇、眼结膜及生殖器官等处,全身症状不明显。
(3)实验室诊断:根据临床症状,结合流行特点,即可做出诊断,必要时作病原学检查。选择已有波动但未破溃的结节,穿刺或切开采取脓汁,也可取溃疡部的脓汁或痂皮等。脓汁用灭菌盐水适当稀释,痂皮需加适量的生理盐水或10%氢氧化钾溶液充分溶解,然后取1滴处理过的病料于载玻片上,观盖盖玻片,镜检。发现病原菌即可确诊。

治疗方案


采取药物和手术相结合的治疗方法。手术时,应连同病灶周围部分的健康组织一起切除,以防止复发。如果病变多、面积广,可分期分批切除。切除后的创面涂擦20%碘酊,之后每天用1%高锰酸钾液冲洗。对已形成的溃疡,可直接将高锰酸钾粉撒于溃疡面上,再用纱布棉球摩擦至发烟为止。

可供治疗的药物有:两性霉素B、碘化钠、新胂凡纳明、黄色素、土霉素等。其中两性毒素B是治疗本病的首选药物,按每千克体重0.2mg的剂量静脉注射,每隔1天用1次,连用3次为1个疗程;10%碘化钠溶液100ml静脉注射,1周用1次,连用4周为1个疗程;新胂凡纳明4g ,溶于5%葡萄糖盐水300ml中,1次缓慢静脉注射,间隔3~5天再注射1次,4次为1个疗程;黄色素1.2g溶于10%葡萄糖溶液100ml中,1次静脉注射,间隔3天再注射1次,共注射3~4次;取土霉素2~3g溶于5% 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注射,或溶于50ml 5% 氯化镁溶液中,1次创面涂布,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预防方案


平时应消除各种可能发生外伤的因表,合理使用马匹,经常刷拭马体;发生外伤后,应及时治疗;新引进的马匹,应注意检查体表有无结节和脓肿,防止引入病马。发生本病后,应逐匹检查马体,隔离、治疗病马;污染的厩合、运动场及饲养用具、鞍具箐,用10%热火碱水或20%漂白粉液消毒,每1~2 周进行1次;污柒的粪便发酵后利用;病马尸体深埋或焚烧,禁止食用。

对本病常发地区的马匹,可定期进行免疫接种。发生本病自然治愈的马可获得终身免疫。

数据集采集